相信時常受到肌肉、關節疼痛所苦的人,對於肌肉鬆弛劑、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普拿疼等名稱不陌生,想必也曾為了類固醇副作用等負面傳聞而害怕,療日子請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廖志祥,來跟大家分享這些骨科常用的藥物功效為何?有什麼副作用?
先介紹較侵入性的消炎止痛療法,常見的注射藥物有:
類固醇(+局部麻醉藥):對於局部肌肉痠痛有立即消炎、止痛的效果,是骨科醫師常用的藥物,屬暫時治標的方法,不建議長期使用。類固醇副作用為同一部位多次重覆注射,容易造成韌帶和肌腱的脆弱。
玻尿酸:早期關節炎病人的潤滑劑,可防止軟骨磨損,需定期施打,一般來說一週注射一次,一次療程約3-5週。
※玻尿酸又稱「透明質酸」,是一種多醣體,廣泛存在於動物體內,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可分解等特性,近年廣泛使用於美容醫學。玻尿酸皮下植入物在體內維持效果的時間因人而異,但一般來說約可持續6~12個月。
增生治療:在患處注射葡萄糖,增加局部的發炎反應,使組織重啟修復機制,促進受傷的組織再生。一般來說一週注射一次,一次療程約3-5週,注射後的幾天,疼痛感會加劇,最久可能持續一週;另外還有PRP,藉由注射發炎部位,減緩疼痛,促進組織再生。
接著介紹侵入性小的口服與外用藥物:分為消炎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
放鬆肌肉,減緩因肌肉過度收縮造成的疼痛。有嗜睡無力的副作用,老人要小心使用,用藥時也應避免開車、操作機械。若服用過量會造成呼吸困難的情形。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此類藥物包括舒肉筋新錠(Solaxin)、倍鬆錠(Befon)、鬆得樂錠(Sirdalud)、肌鬆定膜衣錠(Topee)。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倍鬆錠」,腎功能不佳的病人應減量使用,洗腎病人更不能使用。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治療肌肉、關節疼痛,不只需要藥物幫忙,其實也需要適度的運動,才能有效改善骨關節炎等疾病。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自行亂買藥服用,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才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療程。醫師開藥後也必須時時留心身體服藥後是否出現任何不適,若有任何的不舒服,一定要告知醫護人員,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醫療風險。
文章轉載自療日子-肌肉鬆弛劑、普拿疼、類固醇副作用為何?骨科醫詳解常見止痛藥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