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

醫護分享

 2020年9月11日     潘姿聿 職能治療師  /  醫護人員分享

從生活型態之改變開始—高齡者健康促進

近年來,台灣老年人口日益提升,老年人之健康照護問題成為大家所十分關注的議題。老人家都會希望自己能健康的生活,不希望心肺疾病、失智、關節問題等問題找上門,家中有長輩的年輕人也期待自己家中的老人家可以健康的生活下去。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身體會出現一些警訊,有時難免會有一些疾病找上門,像是關節炎、癌症、三高、甚至中風、失智、帕金森氏症...等等。

  疾病的出現後,不僅讓老人家需要定期的回診、固定服藥,照顧者可能需要花時間照顧、陪伴老人家,全家的生活型態可能因此改變:可能家中的阿嬤或阿公不再能夠煮飯給家人吃,可能阿嬤或阿公因為沒有體力外出就不再上街買菜,可能因為開始須要使用助行器走路就不再願意外出行走、和鄰居聊天,可能因為體力不夠就不再去運動、做志工、外出遊玩...,甚至老人家因為自身開始產生諸多限制,而感到憂鬱、無價值感,也開始習慣被照顧的角色,日常生活越來越需要依賴照顧者。有時家中的家人不一定有空能親自照顧時,長輩得面臨自己需要被照服員、外籍看護照顧的處境,生活變得跟過去不一樣,也自認為沒有辦法像過去一樣快樂的活著了。

  其實身體的限制、生活的參與以及對心理的影響是環環相扣的。一個人若是在生活中能持續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將會讓一個人重新對自己有希望感。然而大部分的時候,老人家在疾病之後,特別在住院之後,體力大不如前,行動能力、記憶力、動作能力不如從前,就不再用過去的方式生活。因著能力的差異,可能真的不一定能夠回到過去生活的習慣、生活安排,但更多時候,當長輩面臨身體狀況的改變後,生活型態大幅的變動其實更是造成健康狀況惡化的因子之一。可能是因為長輩還沒有找到其他方法繼續執行過去生活中習慣去做的這些事情、可能因為照顧者習慣給予完全的照顧,也可能因為疾病後導致低自尊而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有許多的原因影響一個長輩生活型態的改變。

  然而,若是能夠盡量維持過去的生活型態、習慣,即使身體狀況跟過去不一樣,還是嘗試用不同方法重拾生活樣貌,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舉例來說,患有關節炎的阿嬤,可能沒有辦法每天走到頂樓照顧菜園,但可以把最喜歡的菜園搬到比較近的地方,繼續照顧她的菜園;例如因為關節置換手術而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到社區擔任志工的阿公,可以試著每天走出去和鄰居聊天,不僅增加活動量、增加身體的體耐力,更能維持自己社交參與的機會、提升自尊與價值感;例如因住院多時而體耐力下滑,日常生活中洗澡、穿脫衣服、上廁所需要他人的照顧的阿姨,可以藉由照顧者逐漸減少協助,增加阿姨自己參與的程度,提升體耐力,也不再讓自己習慣成為被照顧者的角色,成為生活主動的參與者。

  長輩在面對疾病後,可能會面對身體、心理、照顧者層面等需多方面的問題,若是家中有長輩,觀察看看他喜歡做的事情或過去習慣做的事情,試著從生活型態開始著手改變,也許會帶來不同的生活樣貌,也是一個積極健康照顧、預防老化的方式之一!